【风险提示】医疗美容的这些雷点你不得不防!

来源:中国信用   发布时间: 2019-08-01

眼下正值暑假,面对难得的假期,学生们都会怎么安排呢?千万别以为,只有培训机构里才看得到他们的身影。不少医疗美容机构,也迎来了“学生潮”。

小心遇到“黑医美”?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的相关数据,我国医美行业自2006年以来便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到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2.23%。预计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3150亿元。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医美市场。

巨大的市场背后是资本的争相抢滩,医疗美容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自2011年起,初创医美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到2015年,37家医美机构创立,近几年增长速度放缓,但每年仍有医美新机构成立。我国法律规定,合格的医疗美容医师必须有《医生执业证》《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职业资格证》等证件,很多非法执业者趁机混水摸鱼。

《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表明,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 17,000 名左右,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 150,000 名,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这也造就了很多没有正规资质的医生经过几天培训就敢给消费者动刀、打针,火热的医美市场背后是行业的重重乱象。

祛痘成医美踩坑重灾区

正值暑期到来,美容整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变美路上总会遇上一些陷阱。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月~6月,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医美类投诉一共有468条有效数据,消费者因此蒙受的损失477.02万元。

想把单眼皮改造成双眼皮,又或者嫌鼻子不够立体。相关人士介绍,学生群体之所以钟爱这两个项目,主要是因为通过不大的手术,就可以对容颜起到较明显的改变。而具体到美容这块,暑假期间,最受学生族追捧的项目则是祛痘,祛痘成为困扰年轻人的一大皮肤难题。

此外,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则主要是因“美容机构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或“手术结果未达宣传效果”而引起的。

虚假宣传,害人不浅

“我要变好看”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心声,但美丽的代价也可能异常惨重。一位消费者2017年底在某医美机构的诱骗说零利息之下,贷款10余万,做了鼻部整形、玻尿酸等项目,但几个月后脸部开始出现肿块疼痛难忍,半年后,消费者容貌受损,出现了鼻子歪斜,鼻头处有断节,鼻内腔流血等症状。至今,消费者仍在与商家进行拉锯战。

项目价格高昂,变美时不我待,于是一些美容机构大肆鼓动消费者办理分期或者贷款。

有相关媒体梳理出,有些消费者投诉原因是认为受到了医美机构的欺骗,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用户在服务人员的花言巧语之下,冲动消费办了美容年卡,但清醒之后,想要申请退款却遭遇重重阻碍。此外,常见的套路是通过填写问卷,赠送体验先把客户忽悠进美容店,美容套餐没少办,成效却让人不满意,消费者感觉上当受骗。

虚假宣传同样是投诉的“重灾区”。很多致力于通过医美解决痘痘问题的消费者,却发现一套流程下来,皮肤不仅没有光滑无坑,反而变得更敏感,痘痘也没有痊愈,严重的甚至毁容。

注意保护人格权

当使用“医疗美容”作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可以发现,截至2019年7月,共检索到三千余件民事纠纷案件,案由集中在人格权纠纷,合同、无因管理、侵权责任纠纷等。

近年来,涉医疗美容机构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在2017年到达顶峰,2018年案件数量出现首次下降。在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监管加强让医美行业逐渐走向正规,也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地域上,涉医疗美容机构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湖北、浙江、江苏等省市,其中44.9%的纠纷案件在北京的法院审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美容机构也较多。

今年,北京等地启动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监管的加强让医美行业逐渐走向正规化,但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仍需要倍加谨慎,否则花钱又受罪就得不偿失了。